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
    巫溪小伙养杂交野猪 互联网助销售

    2018-01-12 16:21:43    浏览:1    点赞:0

      原题:他辛苦养的野猪 如何从卖不脱变香饽饽?

    在野外“野”一下

    在野外“野”一下。

    饲养员正在喂食

    饲养员正在喂食。

     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: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肉类的品质、风味、安全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。巫溪县80后小伙蔡子贵养野猪,利用科技创新改良血统、变集中饲养为分散养殖、进行品牌营销等,5年创下一个县级龙头企业和市级名牌产品。

      烹饪难度高 无人问津市场冷

      年关将至,腊肉、香肠等年货再度引人关注。巫溪县鱼鳞乡长丈村野猪养殖基地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,杀年猪、灌香肠、熏腊肉……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。

      “存栏猪已经不多,预定从速哟!”33岁的负责人蔡子贵电话、微信不断。

      他的育肥猪今年已销售近八成,其中通过微信朋友圈预定就达60%。“按目前的销售进度,预计明年1月份将‘无猪可卖’。”他高兴地说。

      蔡子贵是当地土生土长人,与多数农村青年一样,他18岁就外出务工,挖过煤、搬过砖、建过房……最终凭借聪明与勤奋,得到老板赏识,成为一名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。

      2011年的一天,他偶然从电视某财经频道上看到一个养野猪致富的故事,这促发了他的创业梦想。“我老家山林野猪成群,肯定具备养野猪的条件。”他很快辞职返乡,利用打工积攒起来的钱,成立了巫溪县长贵养殖有限公司,开始自繁自育野猪。

      第一年,他把育肥野猪拿到市场售卖,没想到少人问津,价格降到13元/斤,仍卖不动。

      纯种变杂交 野味顿成香饽饽

      通过市场调研,他发现纯种野猪肉有一股膻味,一般顾客缺乏相应的烹饪技术,煮出来的肉口感并不好,市场反馈自然也不好。

      于是,他通过自学、聘请技术人员等,对纯种野猪进行杂交试验。经上百次试验,蔡子贵和他的技术团队发现,当野猪血统占到某个特别的比例时,杂交野猪的肉质最好,亚油酸含量高出家猪两倍以上,且胆固醇很低,烹饪技术与家猪肉区别不大,口感也好。

      蔡子贵便照此比例对自己的猪群配种,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猪基因库。这些杂交野猪一经上市,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。

      集中变分散 实现效益双丰收

      到2013年底,蔡子贵的公司已发展到年出栏野猪300多头,基地面积拓展到30多亩,年产值达150多万元。

      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,他逐渐发现,特种野猪抗病能力虽比家猪强,但大规模集中圈养后,免疫力有所下降,若防疫措施不到位,有爆发口蹄疫等疾病的风险。且特种野猪天生耐粗饲,喜食青草、青菜等青绿饲料,大规模集中饲养容易致使野猪过肥,既浪费饲料,又降低肉质。

      于是,他大胆尝试“公司+农户“的模式,变公司集中饲养为基地饲养与农户散养相结合,农民免费获取仔猪,育肥后公司再统一回购。

      “特种养殖行业,因养殖技术难度较大,担心农民无法完全掌握,以往很少有人敢采取这一模式。”蔡子贵说。他通过基地示范、技术输出、耐心指导,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。

      正是这一大胆尝试,使他公司规模迅速扩大,去年出栏野猪1300多头。由于野猪肉价格比家猪肉高,跟他合作的1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500元以上,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

      着力创品牌 “互联网+”助营销

      “养猪难,卖肉更难。”蔡子贵表示,野猪肉品质虽好,但养殖成本高、饲养周期长,价格比家猪高一大截,销售是一大难题。

      为此,他实行了品牌化发展战略,注册了“阴条岭”野猪肉商标,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,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和4项新型实用技术专利,并开发了鲜肉、腊肉、香肠等系列产品,延长了产业链,今年还成功创下“重庆市名牌产品”称号。

      他实施“互联网+”发展战略,通过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建网店、开设微信公众号、自建官方网站等,进行网络销售、活动销售、展会销售、订单销售、团购等多种模式营销,成功实现产品供、销平衡,并打入北、上、广等一线市场。

      “接下来,公司还将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,计划在5年内实现年出栏商品野猪5000头以上,出口野猪肉250吨以上,加工野猪腊肉产品150吨以上,真正做大做强特种野猪养殖产业。”蔡子贵信心十足地说。(文/图 记者 韩毅)

    0
    !我要举报